
问鼎手机版app台商研究中心主任陈丽丽教授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中评社香港7月9日电(作者 陈丽丽)编者按:问鼎手机版app台商研究中心主任陈丽丽教授为中评社撰写撰文《“一国两制”的文蕴智慧与香港探索》,作者表示:“一国两制”构想是在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融合在一个国家主权、宪法、法律的秩序范围之内,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方面矛盾冲突的智慧结晶与经典范式。 “一国两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实现注入了新活力。“并强调指出“回归20年后的香港,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内地与香港要实现更深层次的互信互利和共同发展,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也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具体梦想,是内地与香港可以共建的社会理想。”全文如下:
1997年香港回归以及“新香港”20年建设的光辉历程,作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工程之“率先垂范”的创新和实验,作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的标志性事件而载入史册,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值得认真总结与汲取。
“一国两制”传承发展 了“和而不同”的中华文蕴与政治智慧。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相契合的“一国两制”继承了“和而不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在异质因素的交锋中,不断丰富时代内涵。 “一国”可谓“和”,“两制”可谓“不同”,求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之同,存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之异。“和”既是一种手段也是最终目的,以实现国家统一为最高目标,强调采用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985年5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换文生效,从这一天开始,香港正式进入了 “旧香港”向“新香港”转变的“十二年过渡时期”。1985年7月正式成立的《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经过4年零8个月时间的不懈努力,于1990年春推出的“字字千金”的“一国两制”大法典。1990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国家主席杨尚昆签署1990年第26号主席令予以颁布。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新香港”与“旧香港” “对接”,1997年7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已在香港庄严升起”,“1997年7月1日这一天,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国两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创设,具有重大的政治地理空间概念意义。香港回归时,内地是世界的政治版图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一国两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定,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宏大版图上镶嵌了一颗资本主义之珠。中国用“一国两制”把两种不同的制度改造成一个包容的结构,含摄于一国之内,局部地终结了世界性的例外状态,使中国进入“一国两制”包容互动的新常态。这种格局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
“一国两制”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制度设计,对内地和香港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香港回归恰逢内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异的经济制度为合作创设了新的制度发展空间,香港为此获得稳定而巨大内地市场及其大量的技术外溢红利回馈,内地为此在资金、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也获其益,更重要的是把一个和平回归的发达区域资本主义活体安置于国家主权范围内,在“一国两制”下进行全面认真地观察、研究、体验和引导。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社会主义包容局部的资本主义,整体上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共赢发展,有利于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制度、理论和文化等自信、发展状况和影响力。香港回归20年回头看,有机缘与国运,更有政治胆略和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要顺势而为,有天下担当。“一国两制”是个大学堂,在这个学堂里中国演绎着坚定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由此观之,“一国两制”是国家长远的战略。只要两制并存仍然是世界政治的常态,只要台湾问题尚未解决,无论香港管治与发展需要倾注多大的胆略与智慧,我们都要坚持“一国两制”的大方向不动摇。
2017年7月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24次提及“一国两制”,回答了站在回归20周年的历史路口,“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何去何从问题。习近平提出了更好的落实“一国两制”的四点意见:一要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在“一国”的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谐相处、相互促进。二要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要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要加强香港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宣传教育。三要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习近平提出,大家一定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搞建设、谋发展上来。四要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但香港面临很大的挑战,经不起折腾,经不起内耗,如果陷入“泛政治化”的旋涡,人为制造对立、对抗,那就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代表中央政府表态:将一如既往支持香港。中央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支援香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优势和作用。中央有关部门还将积极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为香港同胞到广阔的祖国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20年来,随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和基本法的全面贯彻落实,香港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诸多亟需变革与深化发展之处。
从经济层面看,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7万亿港元,增长到2016年的2.49万亿港元,20年间增长82%,年均增速达到3.28%;港股市值从3.2万亿港元上升至约28万亿港元,上市公司数量从658家增加到2000余家,香港发达经济体地位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深化。香港软体环境建设卓越。香港拥有简单明瞭的税制、超低的税率、权责明确的监管体系、健全的法制和智慧财产权保护、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多元包容和东西交融的文化,软体环境位居全球第5。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巨大市场和要素资源,当地需求位居全球第10。香港不仅与全球保持最开放、最自由和最广泛的联系,也担负着中国与全球超级连络人的角色,对外联系全球第8。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专业的研发机构与科技园区,一流的科研机构,一流的科技成果和金融机构体系。 “一国两制”为香港创造了最佳制度环境优势和最大市场规模优势,为最佳科技香港与最佳金融香港完美结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会飞得更高、更远。
从民主政治建设探索层面看,香港回归20年来,“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伟大实践已经走过了近一半的历程。放眼“大历史”的长时段,在政治发展领域,一些具有整体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阶段性特征及历史经验已经相对明晰地呈现出来。一方面,应该明确,在香港以“双普选”为目标指向和主要内容的政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中央政府享有主导权和最后决定权,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应有的题中之义,具有不可违的权威性,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充分的依循、充分的贯彻落实。但是,目前,以“双普选”为目标导向和主要内容的政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进展艰难,充分反映了香港“一国两制”实践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另一方面,在中央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经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香港“一国两制”的民主政治建设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显示了“一国两制”的优越性与阶段性建设成效。
以“中国梦”引领内地和香港建构共同发展的社会理想,加强对香港社会思潮的引领,实现香港文化和思想层面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必然要求和香港的重要发展趋向。香港回归后经济得到了稳定持续的发展,港人的生活水准也持续提高,“一国两制”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实践。但是制度的回归并不等于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回归,由于一百多年的殖民地历史,西方生活模式和西式教育体系的植入,香港本身的岭南文化特质使得中华文化得不到张扬,长期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其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被宗主国有意识的弱化,原先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
回归20年后的香港,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内地与香港要实现更深层次的互信互利和共同发展,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也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具体梦想,是内地与香港可以共建的社会理想。
“中国梦”和“香港梦”相比,“中国梦”范畴的位阶和理论知识层次都居于高位,特别是“中国梦”在突出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基础上进行了话语体系的转换,用通俗化的语言把不同民族、阶层和群体的理想汇于中国一体内,形成共同的愿景与追求,凝聚了全体人民的最大共识,它自身所内蕴的价值、知识和表现美等品质的含量也高,从而比“香港梦”或“香港精神”具有更大势能和位能,表现出更强的凝聚力和引导力,使它能够具有统摄“香港梦”或“香港精神”所必须的逻辑位能。内地引领香港共建社会理想,加强对香港社会思潮的引领,实现香港文化和思想层面的回归,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维护和贯彻“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现实基础,是确保未来香港繁荣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http://www.crntt.com/doc/1047/3/2/3/10473239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4732393&mdate=070908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