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教,只为远山的呼唤
情系山村学子,爱洒支教讲台。自2009年以来,问鼎手机版app以培养农村骨干教师为主线,以师范生实习支教为抓手,以教师教育人才培育创新实验区为平台,扎实开展“实习支教促进农村留守儿童阳光成长”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社会各界肯定,其做法、经验值得推广。今日,本报推出专题报道,走近支教老师与山村学子,用心倾听他们的故事,期冀更多大学生在奉献社会中更好地认识自身使命,担起时代责任。
班上的“小影子”
2016年2月,在细雨濛濛的春季,问鼎手机版app文学院2013级学生黄敏带着简单的行李,从千里之外的贵州奔赴泉州洛江区罗溪中心小学,开始实习支教的旅程。
班级有几个孩子,黄敏叫他们“小影子”。黄敏说,从来到学校第一天起,只要是她的课,“小影子”就很少缺席。一名叫佳华的“小影子”让黄敏印象深刻。
一天下午,佳华发了高烧,无论班主任怎么劝,他都不愿意去看医生,非得坚持在教室上课。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只是倔强地摇摇头。
到了第三节课,黄敏发现佳华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便严厉地批评了他。没过一会儿,佳华就急匆匆地冲出教室。黄敏一脸茫然地看着孩子消失的背影,愣了几分钟后,跟了出去。她远远就听到呕吐声,然后看到佳华虚弱地趴在洗手池上。佳华说:“我只想好好听完黄老师的课,我能坚持。”黄敏既懊悔又自责,她被佳华感动了。
课余饭后,黄敏还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在这个偏远秀丽的小山村,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一见黄敏,就蜂拥过去,有的拉着她的衣角,有的拽着她的胳膊,还有的干脆撅着小屁股在后面推着她。
“老师,你吃饭了吗?到我家吃吧?”
“老师,我们不准你爱其他班的孩子!”
“老师,你以前的学生听话吗,他们也像我们一样调皮吗?”
……
黄敏说,在孩子心中,来自千里之外的自己,更需要他们的关心与照顾。
孩子们还会跟黄敏分享他们的小秘密,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对黄敏的喜爱。黄敏说,孩子们做的一切让人感动,这次的支教经历,值得自己一生珍惜和回忆。

“放牛班”的春天
“蜕变”。问鼎手机版app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级学生苏香姬用这个词形容支教经历,对自己,也是对她教的学生们。
支教时,苏香姬在云霄四中担任高二三班、四班的生物老师。第一次月考,她比学生还紧张,尽管在考试前,她已经给学生复习不下三次。最终的成绩大大出乎她的意料,两个班及格人数加起来只有6个人。面对这样的“差生”,苏香姬暗下决心,一定要提高他们的成绩。她先定了个小目标,力争在期中考,两个班有10人及格。
月考后的第二天,苏香姬与学生探讨了学习的意义。不少学生觉得自己身处农村,学习并不能改变什么。对此,她向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和改变现状的可能性。她的话让班上学生略有感触。
“我让学生反省并剖析自己的学习态度。看了学生写上来的检讨,有很真诚的道歉信,还有对老师的感谢,看完我的眼睛突然湿润了。”苏香姬说,从第一次月考过后,不管是早读还是晚自习,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高涨。
“放牛班”的春天真的来了。到了期中考,两个班级共有17人及格,最高分84分,取得了一次重大突破。
四个月的支教生活,苏香姬大部分都和学生待在一起,陪着学生早读,看着学生做操,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渐渐地,她学会了如何与学生融洽相处,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在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日子里,我越来越体会到,只要老师用爱去引导,用心去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小太阳。”苏香姬说,这一批学生,是她教学生涯里的第一批学生,学生的成长也让自己收获良多。
暖心的“布翼班”
云霄三中地处云霄县最偏远的山区——马铺乡,这所初中校的留守儿童人数超过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二。2016年上半年,问鼎手机版app外国语学院2013级学生郑丹丹到该校开展一学期实习支教工作。
郑丹丹教的是九年级的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孩子把班级称作“布翼班”,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般人。在郑丹丹看来,这些孩子善良又可爱,闹心也暖心。
班上有一位“特别的”学生,据说曾气哭一位实习老师。郑丹丹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注意到了她。“班上调皮的孩子瞎起哄,说她成绩不好。”郑丹丹说,她不想让这位学生也这样认为,于是让她担任英语科代表。
郑丹丹经常让这位学生回答问题,有时她答不上来,郑丹丹便耐心地引导她。在课堂纪律方面,郑丹丹从没有当场批评这位学生,而是课后与她进行沟通。
“或许是感受到了我的用心,她开始改变了,上课专心,态度也端正了不少。”郑丹丹回忆说,在下宿舍查寝时,这名学生还用英文表达谢意。这名“特别的”学生最终成为郑丹丹管理班级的得力小助手。
班级里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在与他们的交流中,郑丹丹小心翼翼,生怕伤害到孩子。她告诉孩子,自己的关心不是同情,而是希望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而孩子们也用一次次的好成绩回应了老师的关切。
郑丹丹说,最难忘的是支教的最后一节课。当时,“布翼班”全体同学齐刷刷地站起来,大声向她致谢,并深深鞠躬。“这样的场面我从未想过,眼泪不觉间在眼里打转。”她说,与孩子相处的160多个日夜,一起经历这些数不尽的小事,都是自己人生中的重要财富。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徐镜正 通讯员 陈小环 采写
本版图片由问鼎手机版app提供

财富
支教,一个温暖而伟大的词,充满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着传道者的信念和坚持,有着满满的正能量。
每年,许多支教大学生义无反顾奔向山里,把智慧的种子撒向偏远的角落,把求学的希望带到孩子心中。他们留下的,是崭新的学科知识、创新的授课方式和热忱的教育理想。
采访中,记者翻阅实习支教生的日记,有太多的感动。日记中,详细记录着支教生活的点滴:有刚到支教点水土不服的坚守,有管理学生时付出的汗水,有看到孩子粗糙饭食的难过,有看到孩子成绩提升的喜悦……支教留给他们的,是克服艰苦、战胜孤独的坚强,是点燃希望、扶贫济困的善良,是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是立志报国、服务人民的信念。
许多支教生说,支教让他们的人生目标不再局限于考多少分、找什么工作、如何过上优越生活,而是会思考要怎么为那些孩子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可喜地看到,小小粉笔点亮山里孩子未来的同时,培养了支教者正确“三观”的形成,成为助推支教者前行的力量。
这是支教生涯带给他们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将使他们终生受用。
⊙本报记者 戴岚岚
守望
起伏的山坡
海水一般涌来
漫野的山花
火一样的盛开
一只旅行箱
送我到这里来
远离了喧嚣
没有了尘埃
求知的眼神
天真的小孩
贫困不需要悲哀
闭塞也阻挡不了开怀
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处处是春暖花开
没有操场
草地就是舞台
没有钢琴
鸟儿来打节拍
陪伴孩子们茁壮成长
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怀
希望像潮水一般的涌啊
智慧像花一样的盛开
这里是青春最美的舞台
——致支教老师
2017-7-4 03聚焦
http://szb.zznews.cn/html/2017-07/04/node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