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3日—17日,2016闽南诗歌节——“诗与琴”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问鼎手机版app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30多位诗人、音乐艺术家与学者,围绕诗与琴、文学与音乐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其中,中国朦胧派代表诗人梁小斌、台湾明道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台湾著名诗人萧萧、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郑小瑛教授分别带来“寻找丢失的钥匙”“心向天地开放,人与纯真往来”“音乐与人生”的主题演讲,与大学生和当地文化学者现场互动,畅谈文学与艺术。
寻找丢失的钥匙
“感性的生动是诗歌写作的第一要义。那诗歌感性的生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我们学习生活中得来的。”梁小斌说,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诗歌,只要我们懂得去发现,并对它进行创造,“诗歌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呢?它传达了一个斧头是怎么从我手上拿来,又是怎么递给木匠的这么一个过程。”
“诗人要有发散思维,要对生活多反思,多回顾。”梁小斌鼓励同学们要勤于记录写作,哪怕是对自己行为的前前后后流水账的描述,“在流水账的描述中,你会不经意地发现原来诗就在身边,发现诗路生活是多么的有意思。”梁小斌说,因为只有不断深入生活,你才会产生与生活关联的重负,在诗歌写作中这种重负就会产生正面效应或负面效应,这个便是诗歌“呐喊”的雏形。“生活本身平淡无奇,但是如果在生活中赋予了诗性,给予了意境,那么诗歌便无处不在。”
梁小斌认为研究诗歌能够让人更快乐,更好地进行思考,“诗歌就是思维的体现,通俗点说,就是把你想说的话更精炼地表达出来,诗歌本身就有种强烈交流的渴望,它可以体现在我们人与人交往中,也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各个小角落。每个时代都会有困顿与幸福,而诗歌恰好能够弥补痛苦与幸福的裂隙。”
“只有我们对生活进行思考了,我们才不会失去自己的创造力。”梁小斌说:“我用我们的母语写诗,有些字使我感动但我读不出声,但可以利用象形文字在沙滩上画出水在潺潺流动的模样。”梁小斌说,他习惯将生活的各个流程及环节联想起来,在脑中不停地进行着发散思维,正是这些,推动着他走向思维的精神活动。他感觉世间唯有思维永不枯竭,他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把问题想得很深刻。
心向天地开放, 人与纯真往来
萧萧教授说,在文学创作中,我们的心要向天地开放,对一切事物要保持有好奇的心,有好奇才可能去学习,才能去找出事物本身的特性,除此之外,还要有观察力和思考力,要仔细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个细节,然后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细节,是个奇妙的东西。”萧萧教授说,“在文学的创作中,我们同样要很注意细节,如果不注意一个小小的细节,很可能酿成大祸,同样,如果很小心细节,才可能会出现美好的事物。”
文学创作如何出彩,与别人不同?萧萧教授说,文学创作需要逆向思维,别人都是以惯性的思考方式去创作,那我们何不换个思考方式发现一些事物的不同?“比如很多人都是从外在去观察事物,我们则可以从内部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比原来的要精彩得多,也会延伸很多。”
“从内部自己打破自己,获得新生。”萧萧教授认为,创作需要进行升华,需要自己打破自己界定:“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如果鸡蛋自己从里面打破,就会有雏鸡出来,就会有一个新的生命。”这种发现,让人感悟人生,超越物质生命思考:“我们任何一个生命,如果被外力打破,把我们打败,对我们造成伤害,我们变成对方的食物,如果是我们自己打破自己,我们冲破自己的局限,拿出我们的本领,那就是一种成长,那就是一种进步。”
萧萧教授表示,文学也好,诗歌也好,都会受每片土地上的地理特征、民俗风情而影响,“两岸的地理和生活习俗有差异的地方,但是创作的技巧却是可以互通,可以共享的,所以两岸诗人作家应该多进行交流,进行学习,交换诗观,交换诗作,交换理念,相互来往才能有正面的发展。”
“诗是用最精致的文字,去表达最精微的思想,”萧萧教授建议,年轻人空余时不妨多看看几本诗集,背几首自己喜欢的、感动的诗,“也许,有那么几首诗,对你的影响可能就是一辈子的。”
美好的音乐是有生命力的
“‘阳春白雪和者日众’是我追求的目标,我坚信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而我不会因急功近利去追逐‘时尚’,而是耐得住寂寞,坚持辛勤耕耘,播撒‘阳春白雪’,收获‘和者日众’。”郑小瑛说。
“我们坚持‘阳春白雪’,就是坚持交响音乐的‘文化性’,而不去追求有短线市场效益的、单纯的‘娱乐性’。”在郑小瑛看来,音乐有着能够启迪和提升人类想象力的功能,美好的音乐是有生命力的,“就像爱因斯坦指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 ’。没有具象的音乐,能够在激发你感情共鸣的同时,为你提供一个丰富联想驰骋的空间,从而提升你的生活质量。因而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我们的演出无需依赖灯光布景或视觉效果的装点;我们追求的是与我们的听众一起在美好无际的音乐世界里作心灵的‘荡漾’,期待着灵性的升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不仅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还能让人格达到完美的终极境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诗歌与音乐存在着共性,“作为美育的载体,诗歌通过韵,音乐通过节奏,两者都能使人的感性情绪跳出时间的限制,直接从内心涌现出来,让哀与乐直至通达心灵的升华。”
郑小瑛认为,对音乐,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应该伴随人的一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孩童时代,“厦门的钢琴人均拥有率居全国前列,青少年热爱音乐,习琴练琴的气氛较为浓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人的热情不能仅停留在孩童的基础教育,或者局限在一部分学音乐的大学生身上,大学生最好每学期能听一场音乐会或者观赏一部歌剧,培养自身对优雅的美的欣赏。闽南师大作为一所培养教师的院校,如果师范生能有这种意识与责任,将对音乐的启蒙教育有良好的奠基。”
“音乐也要与世界潮流接轨。”郑小瑛说,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一定不能闭塞,不能只待在琴房,要带着笔记,要有敏感的嗅觉,接收世界各地的信息资讯,听大家之言,思辨艺术的表现形式,要对音乐资源有求知若渴的心态,才能打开视野,跟上前沿都市的潮流。
本报记者 陈晓云
实 习 生 余 煌
2016-5-19 10悦读
http://218.6.92.114:88/html/2016-05/19/content_107311.htm
http://218.6.92.114:88/html/2016-05/19/content_107312.htm
http://218.6.92.114:88/html/2016-05/19/content_107313.htm
http://218.6.92.114:88/html/2016-05/19/content_107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