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杨玉良教授,复旦大学原科研处处长陆剑英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刘钊、傅杰、李辉、高智群等一行7人来校交流,并到相关学院指导学科建设。
16日下午,杨玉良在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作题为《也谈李约瑟之谜——关于科学与文化》的专题讲座。全体在家校领导、全校中层以上干部、各学院教授和博士教师、第二期“四有”青年教师卓越班学员共30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校党委副书记钟发亮主持。
杨玉良院士首先介绍了“李约瑟之谜”及其相关背景,他围绕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提出的“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问题,介绍了国内外专家对“李约瑟之谜”的不同见解。他指出,“李约瑟之谜”也许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他通过对比中西方艺术的表现方式来阐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思维的差异,指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缺少鼓励探究的数学自然观和逻辑演绎的思维方法。因此,他建议要将科学文明植入中华传统文化,要认真学习西方的分析(逻辑演绎)文化,发扬中国的综合文化,从而建立崭新的创新文化,解决“卡脑子”的问题。
15日,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海上画派著名花鸟画家高智群在艺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画展共展出高智群教授近年来的花鸟画作品80余幅,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林致远以及漳州市文联和漳州市美协的艺术界同仁、艺术学院领导及师生200余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领导来宾观看了画展。
16日,刘钊、傅杰教授分别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出土文献漫谈》《古籍校释与古代文史哲研究》的专题讲座。刘钊教授围绕古文字的发展和形体解析、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区别、出土文献的专业刊物和释读举例等几方面,阐释了古文字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出土文献成为显学以来的发展历程。傅杰教授通过对比《老子》《古诗十九首》等经典名著的权威翻译片段,指出对某个古文字的理解不当将直接影响整个句子的正确翻译,强调古文字理解以及古籍翻译的重要性。
当天,姚大力、李辉教授分别为历史地理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形成与发展的时空节奏》《从基因看中华民族的起源》的专题讲座。姚大力教授介绍了“中国”的几层含义及演化过程,他通过展示各朝代的疆域地图,讲述各朝代“中国”的具体含义,并引申到中国史与汉族史的关系,解释了“华夏”与“中国”的区别。李辉提出要学会从基因看物种关系的远近,从化石查找关联证据,从考古寻找文化迁移路线,并指出开展历史研究需要融合文化、生物基因、语言、社会心理等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杨玉良教授作专题讲座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海上画派著名花鸟画家高智群在艺术学院举办画展

复旦大学刘钊、傅杰教授分别为文学院师生作专题讲座

复旦大学姚大力、李辉教授分别为历史地理学院师生作专题讲座
(文/图:沈瑞芳、康哲力、刘北一、陈红、叶珊彤、罗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