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楷聪是问鼎手机版app2024年新任的书法老师,主教本科生。教学相长,学生的反馈时常会给他新的启发。
怎么解决学生书法临习中遇到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打磨课堂之余,郑楷聪发现比起创作,教学的要求更高:“表达是门学问,一些东西个人领悟到了,但不一定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不过,相比书法教学,郑楷聪此前基调更多是个人创作。来自广东潮汕的这位“眼镜小哥哥”,19岁考入福建师范大学,23岁跨考上岸南京艺术学院,师从金丹教授,于美术学院继续深造。当还是本科生的郑楷聪,21岁就参加了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同年12月入选中国书协、中国文联在浙江绍兴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他是42人中最年轻的一位。
近日,记者采访了郑楷聪,聆听他对书法的热忱与洞见。
早慧·求学
笔下既能展现魏晋小楷的古朴宽博,又能诠释赵松雪小楷之灵动温润,更兼有文徵明小楷的恬淡颖秀,郑楷聪以楷书、行书见长,尤擅小字。
郑楷聪小楷以羲献、衡山为宗,小行书浸润二王之外,又旁涉宋四家,结体雅正,法度谨严。金丹教授这样评价高徒:“楷聪善于择笔寻笺,所作书古意盎然,一如旧帖,这在‘90后’中十分难得。”
郑楷聪从小学起接触书法。起因他已记不清,学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可能是学校老师夸我硬笔字写得不错,一下子就起了劲。我家中并无长辈涉猎书法,印象比较深的是父亲年少时条件有限,没读几年书,但通过自学识得很多字,平时能熟练运用五笔打字。”郑楷聪回忆说。
小学三年级,郑楷聪开始摸索着自学毛笔字。偶然被学校挑去镇上参加书法比赛,居然得了一等奖。在郑楷聪的记忆里,这可算是他年少时一项重大荣誉。直到两年后,有机会跟当地的书法老师系统练习书法,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初中练习的时间还较多,高中升学紧张,一度荒废,直到进入大学才又重拾书法。”郑楷聪说。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2019年暑期,大三的郑楷聪参加了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这是他首次入国展。同年,郑楷聪加入中国书协。每与朋友聊到这段经历,郑楷聪感叹梦想还是要勇敢去追,之前投过的大大小小不下30个展,无一例外均落选。此次“突破”让郑楷聪更自信——其间,既磨手头功夫,也磨心境,“经过磨砺,我的心态已趋向平和,无论什么结果都能坦然接受”。
郑楷聪本科读工科,因为兴趣和底气,他跨专业考研并考取书法研究生。可以肯定的是,在南京艺术学院求学的三年,对郑楷聪极其重要。他充分利用这段宝贵时光,静心钻研,潜心创作,取得质的提升。“江苏书法氛围挺好的,人才很多,对‘90后’青年书家,更是大力推介。”郑楷聪说,耳濡目染之中,他汲取了许多养分。导师金丹以及江苏的很多老师都对郑楷聪产生了正向影响:无论是治学态度还是创作实践,都促使他不断思考,寻找更好的自己。
磨砺·耕耘
郑楷聪入门书体是楷书,写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之后的学习中,对其他书体多有涉猎,目前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早期练习的量还是要大,效率也要高。认知指导实践,突破才有法可循。”
一路走来,郑楷聪认为遇到的较大的挑战还是如何突破。“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后,大多时候需要回炉重造,这是个打破与重建的过程,其间痛苦难以言说。”起初写得不满意,他就一个字一个字检查、调整,一件小作品重复写上四五十遍,是常事。“越深入,越觉得自己差劲,根本不敢懈怠。”
学书之路是寂寞的,从“平正”到“奇险”,再由“险绝”到“平正”,很多肌肉记忆都是靠坐冷板凳换取的。五体之中,静态的字体相对枯燥一些,人是感性动物,吃五谷杂粮也有百样性情。郑楷聪的心态有起伏不定的时候,但写字激情不曾减退。“写字进入一个安静的状态,是极其享受的,即使在对标古人中完败,也无妨。”
前两年,他一度沉迷苏东坡,心性契合,字写起来也顺手。2022年,郑楷聪创作了多件苏东坡风格的作品。“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其书法创作既有掌控作品整体感觉的能力,也少不了对局部细致入微的刻画。作品的整体局部相辅相成,黑白虚实间蕴含独特魅力。
多次掌声,数次荣誉,郑楷聪很冷静地对待这些嘉奖。对个人的书法风格,他有自己的看法:“此阶段不敢妄谈风格,只能说稍有一点自己的气质。以前很多的观念被推翻后,字由起初的东倒西歪,渐渐变得平正。回头看去,书法还是要自然平和,张牙舞爪显然不可取,‘躁’与‘俗’需要破除。”
最近的书写没了以往生磨硬啃的激情,郑楷聪说一件作品一般只写一到两遍,再写反而越写越差:“写不好是正常的,不必纠结。”怀着这种心境,下一步他仍将在创作中贯彻自然书写、用心书写的理念。在郑楷聪看来,无需介怀可能的失败。坚信过去所得经验领悟还是对的,其余便交由时间打磨。
“我们年轻一辈,在这个年龄,还是只能依托古人,别无他法。”郑楷聪说书艺是漫长的,需慢慢磨——磨去笔触间的锋芒,磨平书写的心态,长此以往方为正道。
2025-2-10 05书法
http://www.zzxww.com/pc/content/202502/10/content_14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