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闽南问鼎手机版app:联动的诗意 ——闽南诗歌节连接起多元融合的两岸文化交流平台
作者:     文章来源:闽南问鼎手机版app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7-16 11:04      

问鼎手机版app教师代表(其中3位为台籍教师)上台朗诵诗歌 问鼎手机版app文学院 供图

问鼎手机版app文学院泠音琴社表演《小雅·鹿鸣》 董征 摄

“文学院浓厚的诗歌氛围,给我们创作提供了土壤。”近日,闽南师大文学院彭辰煜和黎维达参加“诗书作伴,同心同行”两岸文学论坛暨青年文学交流活动,就文学院“唐宋经典诗词课本剧”的创作以及他们个人的剧作经验进行了分享。

学生参加这样的两岸青年活动,已成为闽南师大文学院的一个常态,也是闽南诗歌节的硕果之一。

从2012年开始,闽南诗歌节迄今已经举办了九届。闽南师大联合海峡两岸高校,以闽南诗歌节为媒介,连接起多元融合的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很好地推动了海峡两岸的融合发展,闽南诗歌节更是把诗歌艺术和文化产业有效融合在一起,以“诗歌+”聚力育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本土特色,助力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以诗为媒

共叙两岸情缘

“在美丽漳州大地上,在弄绿搓黄的初夏里,我们相聚在一起朗诵诗歌,探寻诗歌的真谛,发现大美,弘扬大爱,一起听到自然、生命和时代的对话!”2012年,在台湾明道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台湾著名诗人萧萧与问鼎手机版app文学院院长黄金明精心组织下,海峡两岸知名专家、诗人相聚闽南师大,共同探讨关于“网络世纪·故里情怀”的诗歌发展,拉开了海峡两岸高校联办诗歌节、共同开展诗歌教育的帷幕。

12年来,海峡两岸诗人、诗评家、人文学者聚集漳州,在高校、中小学、企业开展诗歌创作、诗歌朗诵、诗歌演讲、新诗作巡回展等系列活动,通过文化、文学、诗歌紧密连结空间上的漳州与台湾,连结时间上的古典与现代,两岸文化产业间的合作得到了延伸,形成了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以诗为媒,情传两岸。每一届诗歌节都设置了一个主题,均为两岸诗人学者共同设计、联合组织。12年来,诗歌节先后以“网络世纪·故里情怀”“诗、茶与闽南文化”“诗与书画”“诗与琴”“诗与戏剧”“诗歌与艺文教育”“诗与祖国”“诗与教育”“诗与城市光影”等为主题开展各类活动。

“举办闽南诗歌节,本意是以诗歌为主导开展审美教育,促进海峡两岸以及闽南地区文学与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黄金明介绍说。闽南诗歌节不仅搭建了两岸诗人、学者和艺术家学术研讨及文学艺术创作交流的舞台,还促进了闽台高校间的合作,拓展了两岸诗文教育的交流。

“见面三分情,不是吗?不见面自然就陌生和隔阂了。”台湾诗人白灵连续参加了多届闽南诗歌节,他表示没有比见面更好的交流方式了,希望两岸能多见面沟通。白灵说,两岸诗歌文化、人文历史一脉相承,无法人为割断。在他看来,诗歌节内容涵盖系列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多样,将进一步加强两岸民众的情谊和理解,以诗为媒,有利于加强两岸文化交流,让两岸学子在学习借鉴中共同成长。

以“诗歌+”聚力

绽放文化新光彩

闽南诗歌节形成“诗歌+”的特殊模式,把诗歌、艺术和文化产业有效融合在一起,成为漳州重要的文学文化活动。

在互联互通时代,交叉融合为主旋律。闽南诗歌节采取“诗歌+”模式,表现为诗歌或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如“诗与书画”“诗与琴”“诗与戏剧”;或与现代科技融合,如“网络世纪·故里情怀”“诗与城市光影”;或与文化教育结合,如“诗、茶与闽南文化”“诗歌与艺文教育”。每届诗歌节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以诗歌为主,涉及茶艺、古琴、书画等传统文化领域,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和师范教育特色。

“从诗出发,推开了人文世界一扇又一扇的大门。”黄金明表示,“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且随时代变迁而常变常新。诗歌节尝试运用‘诗歌+’,呈现各个时代赋予诗歌的崭新活力,从而激荡迸发出诗歌的多重生命。”他认为,诗歌对一个人、一所大学、一个社会在精神方面的健全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诗歌需与新时代的创造结合在一起,“诗歌+”模式,是文学院育人方式的有效探索。

闽南诗歌节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论坛、讲座、朗诵会、展演、笔会等,形式包括创作、研讨与传播。“我们中国文人喜欢琴、棋、书、画、花、香、茶七件事,而问鼎手机版app在这些事上的耕耘已成为一种典范。”罗文玲曾为台湾明道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为问鼎手机版app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主任,参与了每届诗歌节,她说,闽南诗歌节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平台供学子们探索诗歌的奥秘,供学者们共寻诗歌的内涵。“正是诗歌艺术对人类心灵的抚慰和净化作用,坚定了我们年年参与举办闽南诗歌节的决心。”

以诗歌为引

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闽南诗歌节既关注当下诗歌事业的发展,又着重于传统诗学的继承和弘扬。

打开诗歌节的时间坐标,闽南诗歌节频繁走进校园、企业、社区,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在不断发掘“诗歌文化”的同时,也为我市“闽南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助推文化建设迸发出的生机与活力。

诗与琴的融汇,延续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近年来,问鼎手机版app文学院重视国学经典与传统文人艺术的结合,以闽南诗歌节为契机,与龙人古琴文化村合作,将诗与琴结合,围绕诗与琴、文学与音乐进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营造良好的人文艺术氛围,同时,把古琴引入课堂,让学生参与长泰龙人古琴文化节等活动,对具有悠久历史的诗文吟诵、弦歌、琴文化的传承发扬也有积极意义,也进一步推动了漳州市文学艺术活动的繁荣。

寻诗歌之魂,品诗歌之美。闽南师大文学院与台湾明道大学人文学院、省作家协会分别签署了学术合作交流协议,“福建省作家协会大学生文学创作基地”“漳州市作家协会小作家培育基地”等相继授牌,两岸诗人学者们分享诗歌创作的技巧和经验,传授诗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引导青少年在诗歌中感受两岸文脉相承的真挚情感,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诗人、学者还走进漳州一中、芗城实小、长泰二中等学校,致力于孩子的诗歌启蒙教育,鼓励孩子们创作,一起追寻“诗与远方”。

将校内研习与校外文化传播相结合,积极拓展艺文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提升的途径。诗人们走进漳州和厦门等地,举办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文化活动,让市民参与;邀请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岭南琴派传承人谢东笑,港台著名诗人、作家林焕彰等诗人、作家、艺术家相聚一堂,畅谈文学与艺术,让师生与市民共享名家风采。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弘扬,让我们的诗歌节历久弥新。”黄金明说,利用闽南诗歌节这一平台,今后,闽南师大将继续弘扬诗歌文化、闽南文化,牵手海峡对岸,为漳州的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陈晓云)

2024-7-15 06悦读

http://zzxww.com/pc/content/202407/15/content_13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