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中的林炳坤
教师名片
林炳坤:问鼎手机版app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硕士(MTA)教育中心主任,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议专家,兼任全国高校商务管理研究会理事、福建省批发零售行业协会商务管理与政策研究分会副会长,入列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023年获评福建省优秀教师,2024年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起初,我把教育当成一份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后,我将之看作一份事业。如今,很多学生毕业后当上老师,我更将教育看成一份责任。”日前,记者采访了今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林炳坤,听其讲述在问鼎手机版app16年的时光,分享可供青年教师借鉴的教学教研“法宝”。
林炳坤亲历了闽南师大从学院升级大学、从硕士办学升格博士办学的跨越发展。伴随学校“蝶变”,他一路走来,从辅导员到行政科员,再到博士学生,进而到教研岗位。他不断探索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关系,坦言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现在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有一口池塘、一片湖泊,甚至是一汪海洋”。
青年教师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林炳坤认为,要如玉器加工般,切了再磋、琢了再磨。他举了个例子:曾有学生因游戏成瘾而几乎放弃学业,为此,他变身“话搭子”积极沟通,了解学生玩的游戏项目,用游戏牵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带着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教师理应从不同学生个体视角去看问题、找兴趣。”林炳坤说。
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多年教学实践,林炳坤得出自己的授课“经方”:给本科生授课采用“理论+方法+案例”教学思路;研究生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命题”讨论环节。有趣的灵魂像一道光,他会把课本里的知识、生活中的发现、对人生的思考,绘声绘色讲得十分有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作为教师,林炳坤有个愿望:带学生推开“学以致用”的大门。他积极与青蛙王子等漳州知名企业联系,共建教学实习(就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实习锻炼机会;他还指导多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多个一等奖。
立足教书匠,勇攀“大先生”。作为经验丰富的“前辈”,林炳坤勉励青年教师精深求索,不仅要随时更新自己的文化储备,不断丰富学科技能,还要多多关注前沿信息,壮大自身实力。“青年教师要向下扎根、向上成长,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漳州是鱼米花果之乡。林炳坤说自己生于斯、长于斯,也研究于斯。“农业、文旅充满艰辛,有很多大自然和市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它们本身虽已充满诗和远方,但创意发展,能把它们变成更多人的诗和远方。我虽然没在一线劳作,但我也能尽己绵薄,做点贡献。”多年来,林炳坤深耕文化产业、农业合作和营销管理研究,发表CSSCI期刊论文15篇,SSCI、SCI、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3篇,出版专著《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和软科学项目4项。
在林炳坤看来,学术科研单靠“短平快”的方法,很难产出有质量的成果。“需坐得了‘冷板凳’,要用时间兑现研究成果的含金量。”林炳坤建议青年教师若有志于此,不妨着眼长远:学术科研从来不是以“冷热”论胜负,反而都要把在“冷板凳”上坐得久不久、稳不稳、扎不扎实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尺。
☉本报记者 黄舒哲 文/供图
2024-10-11 05教育周刊
http://www.zzxww.com/pc/content/202410/11/content_14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