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总是牵扯着社会公众敏感的神经。今年全国两会上,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便是代表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四位身为女性教师的全国人大代表,她们用爱追寻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并为犯罪预防建言献策。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当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焦虑、抑郁、网络成瘾等问题多发,而心理健康教育却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孩子游走在犯罪边缘。”在全国人大代表、问鼎手机版app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看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该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复杂化趋势,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的特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失衡?
陆銮眉代表认为,“不良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产生的副作用亟待引起重视。建议检察机关依法履职,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影视、游戏等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暴力、色情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犯罪行为。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本篇新闻内容有删减)
2025-3-6 07两会特刊
https://newspaper.jcrb.com/2025/20250306/20250306_007/20250306_007_1.htm